top of page
搜尋
作家相片Marty Kao

您一定要知道的太陽光電系統產能指標 - 『每瓩日平均發電量』

這是一篇在2017年底曾經發表過的文章,我們希望讓每位客人了解,身為一套『生產電力設備』的太陽光電系統,究竟該如何去衡量它的『產能』。什麼『產能』? 不是就把光電系統搭建起來,讓它跟台電併聯把電發出去賣錢就好了嗎?


事情並不是電廠蓋好了就結束了這麼簡單。『產能』大的系統,在一樣的二十年售電契約期間內,能生產更多的電力,進而獲得更高的報酬。

要獲得更高的報酬、賣越多電越好,不才正是裝設光電系統賣電的目的?


仔細檢視各個媒體、網站等,要找到針對太陽光電設備的介紹:光電板、逆變器,尤其在發電效益上的相關討論與研究,居然寥寥無幾! 雖然我們是光電系統建置商,寫評比的文章似乎立場會有偏頗的情況。不過因為實在很少有客人弄得清楚規格與發電效益等細節,連設備好壞、怎麼評估效益好不好都沒有基準,因此我們發起撰寫這個文章的念頭。


首先,一棟房子的屋頂要來設置太陽光電,就要看能裝多少片、發電功率是多大的太陽能板。以現在這個時間點市場上流通量最大的商品,是單晶矽 300W的太陽能板(細節省略)。這個板子尺寸大約是長1660mm、寬998mm,也就是一片大約是0.5坪。所以如果我們有30坪的屋頂,就可以裝大約60片,總發電容量就是18000W,簡稱18瓩(KW)。

推演到這邊,相信就有很多客人有疑問了:這18KW是甚麼意思? 能發多少電? 能不能推動我家的冷氣? (這個電能是先賣給電網的,不用擔心推不動冷氣啦!)


電量這個東西,就是大家常說的幾度、幾度,單位就是KWH = 千瓦小時,就是功率(千瓦)乘上時間(小時)。用最簡單的概念講,拿一支規格上寫功率1000W的吹風機,連續吹一個小時,所用掉的電量,就是1000W乘1小時 = 1度(KWH)。


18KW的發電裝置容量,就是運作了一天24小時,發電量 = 18KW x 24 hrs = 432KWH(度)嗎?

沒有那麼好康可以嗎?

因為太陽光電系統的能量來源是太陽的光線,一天有日光照的時候,就是天亮到太陽下山之間的時間。晚上怎麼會有太陽照給你發電?

所以這到底該是多少小時? 一天12小時? 完全不是這回事!

在台灣,平均起來18KW這樣的系統,一天大概就只發63度(63KWH),也就是只有3.5小時。

在這邊,一天能發多少度或說一天全功率發電多少小時,

其實就是我們要探討的發電能力、電力系統的『產能』


設備的容量,這個18KW指的是甚麼?

先排除機器的效率及線路損耗等問題,

18KW的容量是指:把太陽能板放置在標準測試狀態(STC)的光照情況下持續照一個小時,這個系統就會發出18度(KWH)的電量。如果照兩個小時,就有18KW x 2Hrs = 36度(KWH)。所以,裝一套系統起來,它的容量越大,能發出來的電就”有機會”越多。

第二點,到底曬了一天太陽下來,可以發多少度電? 這個學問就大了! 一樣容量的系統在同一個地點裝設起來了,能發越多電,當然就代表這個系統的績效、產能越好。

下圖我們以苗栗市的貴族世家餐廳屋頂來舉例,這畫面是其太陽光電系統的監控管理平台。我們擷取當日發電功率的圖形,這個圖形下方的面積,就是該日的發電量,如圖一。


圖一


下圖二則是用樹狀圖顯每天發電量的數據。這個是一套55.8KW的系統,在2019.4.23那天發了314.1度。回推的話也就是當天的日光讓這套系統有5.62小時全功率運轉的發電量出來。


不是應該有照到光6小時,或是8小時,應該要發更多電出來才對? 到底是那些因素,會影響這個系統的發電量呢?

我們業界的通識,這些影響的因素有:

一.>天候,依地區、氣象、氣溫而度同

二.>建築物/地形遮陰及照射角度(依設計而不同)、

三.>太陽能板的乾淨程度及一致性、匹配性(本公司的Solaredge系統無此匹配問題),

四.>系統的運作能力


下面來就各個因素分析一下:

第一個因素,當日的天候,一定會影響。晴空高照跟陰雨綿綿,發電的情況一定不同。所以,常常下雨的山區,與常常出大太陽的海邊,日照狀況及發電時數就不同了。


第二,如果把太陽能板裝在有陰影遮到的地方,即使一天下來只有早上或是特定時間會遮到,這片太陽能板與完全沒遮到的太陽能板相比,發電量一定也比較差。


第三,太陽能板架設的方向也會影響,因為若能讓太陽的光線筆直地照著太陽能板,越接近標準測試狀態(STC),其發電量也一定比太陽能板偏過頭、照射角度很斜很大的還要好。

前面第二及第三個因素,都是與設計相關的。只要廠商妥善的設計,就能盡量降低這兩個因素減損整個系統的發電能力。再來,太陽能板乾淨的程度也有影響,如果太陽能板很髒,上面的灰塵、髒污就會遮蔽光線,當然很髒的太陽能板不會比乾淨的太陽能板發更多電出來。所以,會有不少太陽光電系統商或是投資者,很強調要定時清洗太陽能板,避免推積的灰塵甚至鳥糞去影響太陽能板的運作。前述的這些討論,都還只是在單一一片太陽能板的狀況。實際太陽能電廠的配置,都是一片片太陽能板串接起來。所以其中一片太陽能板如果髒污或是被遮陰到了,整串太陽能板能流通的電流量就因為那一片而被縮限。因此整串列的發電量都會縮減,使系統發電量差更多。


最後一項是系統的運作能力。我們假設,兩個案場前面的幾個條件都一模一樣,那這兩個電廠發電量的差異,就是系統運作能力的優劣了!


一般來說,我們太陽光電業界,最常互相PK、吹噓的,就是『每瓩日平均發電量』,或是『平均發電時數』。舉例,我們常會說:「我們在新竹架設的案場,平均發電有3.5小時。」這是指我們在新竹架了一個案場,假設是10KW,平均一天能發10KW x 3.5小時 = 35 KWH(度)。但是這個3.5小時其實是反過來計算的,我們是用已經在運轉的電廠,統計一段時間的發電量,除上電廠容量及運轉時間,最後得到3.5小時的平均發電時數。


為了要讓數字客觀,可以作為評價的標準,這最好是抓一整年的發電量,經歷過春夏秋冬不同季節、天候,再來作計算,這樣才有代表性。所以假設一整年10KW的電廠發了12,800度電,用這個發電量除以10KW,再除以365天,就得到平均一天3.506小時。這個每瓩、每日的平均發電量,就是平均發電時數,也是系統商計算發電效益的依據。


Show一下上面範例的電廠 - 苗栗市貴族世家餐廳屋頂 55.8KW



如果一個案場設計得夠完善,系統夠好,那在同樣的地區,這個數字就會比較大,電量發得多。相反的,如果設計得不好,案場先天就有遮陰的情況,或是太陽能板髒掉了、發電功率衰退,甚至這一年因為系統故障、颱風把電廠吹壞了,花了很久的時間才修復。這些差勁的因素,就可能導致平均出來的發電量非常差。


所以,在作太陽光電的評估,可以先問看看這個系統商,他們在這個地區的工程實績平均的發電數字是多少? 是否有實際的數字、實際帳單或可以到現場檢視作佐證? 這發電數字是取多久的區間跑出來的? 這是這個電廠運轉的第幾年? 這樣,就或多或少可以知道,其使用的系統及設計規劃是否妥善,維護、修復工作的效率好不好,是否具備一定的品質。


這邊再附上台電公告出來2018年各縣市電廠的容量總和、發出來的總發電量及平均發電時數(第三欄:每瓩日平均發電量)。從這邊可以看到,在台灣全部的電廠表現是如何,您可以拿這個表與系統商的工程實績歷史數字作一些比較,看看他們作出來的電廠實際發電

『產能』究竟是水準之上,還是普普而已?

最後要留意,有的廠商會只抓夏天發出來的電量去作平均值推算,或是拿不同的系統設計來計算數字,如拿追日型的系統來跟固定型的作比較,或甚至作弊拿實際容量比較大的太陽能板改貼小容量,假冒成總容量比較小的電廠來膨脹『產能』,這樣勢必是失去比較意義的。一定要拿前面幾項變數是同質的,且至少要有完整一年的數據,才夠客觀。另外,因為太陽能板本身的發電功率是會逐年衰退的,所以,若其計算基數是超過三年以上所做出來的平均,那又會更為客觀。


以上,純為我們投入太陽光電建置之後發現客戶的知識基礎落差太大,根本無從比較起,有感而發所進行的整理。我們一直以來強調高品質、高效益的太陽光電系統,看懂了,就知道我們說的是有憑有據。我們官網上公告每個電廠這麼多資訊跟數據,也正是我們電廠績效、產能卓越的證據。文筆不好,文章落落長。但起心動念只是希望業界能有更理性的討論與比較空間,這樣才能刺激良性競爭,讓客戶能真正享受高水準的發電效益。

17,089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